寒假期间,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队伍走进武昌区县华林社区,开展了为期六天的爱心托管服务。此次活动旨在为社区儿童提供英语兴趣学习指导,同时期望外院学子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教育的理解。
面对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的17名儿童,志愿者们首次体验了课堂管理的挑战。团队成员王曼珂分享道,小孩子们精力旺盛,上课时既有“吼叫派”吸引注意,也有“爬行派”钻入桌底。维持纪律曾让她感到挫败,但通过调整策略,团队逐渐找到平衡。他们引入积分奖励机制,对积极发言和遵守秩序的孩子给予表扬,课堂氛围明显改善。刘睿臻提到,当孩子们高举红色衣服喊出“Red!”时,整齐洪亮的声音让所有团队成员都备受鼓舞。

为激发学习兴趣,志愿者设计了多样化的互动课程。志愿者们借助“颜色寻宝”游戏,引导孩子在教室中寻找并说出对应颜色的物品,同时利用“Simon Says”游戏帮助孩子们练习英语指令,而在角色扮演环节则鼓励孩子们大胆开口。许彦可介绍到,寓教于乐是调动儿童参与度的关键,体育游戏和绘画活动都是很好的选择,能有效释放孩子的精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

同时许彦可提到,在托管课程进行过程中,如何解决孩子们的小摩擦成为志愿者们的一个难题。面对孩子们间的争吵,团队采用“冷静角”方法,引导双方平复情绪后理性沟通。在教会孩子道歉与尊重的同时,志愿者也学会了换位思考。许彦可也提到托管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工作人员们根据家庭需求调整课程安排,确保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课堂活动。
外院志愿队的三位成员分工明确,每日复盘优化课程设计。他们共同策划了英语儿歌教学,同时刘睿臻进一步负责了游戏开发,许彦可侧重手工与绘画活动。他们说,社区家长的反馈和肯定是他们不断改进的动力,在听到一位家长说孩子回对托管班充满期待时,他们都喜上眉梢。

六天的服务短暂却充实。志愿者们从手足无措到从容应对,从任务执行到真心投入,深刻体会到有质量的教育需兼顾专业方法与情感投入。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赠送的手绘彩虹和童趣的“Thank you”字样,成为这段经历最宝贵的“纪念品”。未来,他们也将继续带着在实践中的收获,在教育道路上探索更深层的温度与力量。
文字:创新创业与劳育实践中心
审校:徐圆
审核:陈哲、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