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新时代国际传播与涉外法律人才素养教育系列国际化课程”支持,9月22日至26日,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界知名学者大井田义彰教授,应邀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学,为日语系师生带来学术讲座、集中讲义及学术研究指导。
本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办,日语系全体研究生、博士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参与。

9月23日上午,大井田义彰教授的第一场学术讲座,在外国语学院3504报告厅正式举行。日语系主任李俄宪教授首先致辞,详细介绍了大井田义彰教授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成就,指出大井田教授的到来对日语系国际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其来访表示热烈欢迎。

随后,大井田教授以日本近代文学代表性作家岛崎藤村《家(家)》、小岛信夫《拥抱家族(抱擁家族)》与村上龙《最后的家族(最後の家族)》三部作品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日本从明治维新至今约150年间家族制度与观念的变迁。大井田教授指出,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家庭结构的演变,也深刻触及了当代日本社会中的家庭暴力、身份认同危机、老龄化护理等现实议题,展现出文学对家族伦理与社会变迁的持续叩问。讲座内容深入浅出,现场师生反响热烈。讲座尾声,李俄宪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大井田教授以“家族”为镜,巧妙串联起文学内部叙事与社会外部变迁,不仅为我们解读日本近现代文学提供了扎实的文本路径,更展现了一种富于历史纵深与人文关怀的研究方法。李主任进一步强调,这种基于长时段、多文本的比较分析,尤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复杂互动,对拓展研究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9月23日至9月26日,大井田教授为日语系研究生连续开展六场集中讲义,以“日本近代文学简史——从春树到HARUKI”为主题,系统阐释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讲义中,大井田教授提出“日本近代文学始于岛崎藤村,终于村上春树或迈向新阶段”的文学史观,围绕二叶亭四迷、横光利一、松本清张等关键作家及其代表作,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文学流变的阶段性特征与内在逻辑。其讲解史料详实、逻辑清晰,为在座师生构建了完整的文学史认知框架。并在集中讲义之后,专门设置了观影时间,重点为同学们介绍了日本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作品《破戒》,并与同学们共同观赏以上述作品为原型拍摄的影片,观影结束后与同学们就此作品进行了热烈讨论。


9月26日,大井田教授专门为2023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持了“硕士论文发表指导会”,针对同学们的论文选题、文献运用与论证逻辑等进行专业点评与细致指导。来访期间也通过个别指导和面谈的方式,为日语系青年教师和博士生,进行了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的一对一具体深入的指导。

学术活动结束后,大井田教授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合影留念,为本次系列学术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本次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深化了对日本近现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理解,也进一步推动了我院与日本学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井田义彰教授深厚的学养与富有启发的讲授,获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
日语系研究生课程感想:
汤士豪:
大井田义彰老师带来的近代日本文学史讲座与课堂,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从明治维新到战后日本社会的精神演变。而在众多精彩的作品中,最令我深思的,莫过于围绕岛崎藤村《破戒》的讲解,以及最后观赏由其改编的黑白电影《破戒》所带来的强烈对比。本周的课堂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学史不仅是作家与作品的编年史,更是一部社会接受与阐释的动态历史。感谢大井田老师,他不仅为我们梳理了知识的脉络,更启发了我们如何以开放、辩证的眼光,去审视文学与时代的对谈。
李启霞:
这一周的日本近代文学集中讲义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对“历史语境”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一定要怀着严谨之心,多了解多感悟,尤其是对于横光利一的《机械》这类新感觉派作品,或是村上春树走向世界的早期小说,若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学思潮和社会背景,很难准确传达原文的韵味与精神。
侯天琦:
这次讲座让我体会到,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紧贴社会变迁,作家们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关注内心、细腻哀婉的文学特质。老师的讲解激发了我深入阅读原著的兴趣,在本次系列讲座后我也希望能进一步带着新感悟来品味这些经典作品。
张华华:
尽管本科阶段学了四年日语,但由日籍教授全程用日语系统讲授文学,对我而言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不同于本科时期外教课偏重日常会话,这一次我真真走进了日本文学的课堂。这一周的课程让我深深感受到大井田教授对日本文学的真挚热情与深厚学养,也使我对日本近代文学各流派的特点与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这一周的学习,我也意识到自身文学素养的不足。作为日语笔译专业的学生,我深切体会到学习文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理解与表达能力的锤炼。优秀的译者不应止于字句的对应转换,而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将原文的意境、情感与风格准确再现于译文之中。文学课程正是培养这种文本解读与转换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希望能进一步走进日本文学的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并尝试涉足文学翻译领域。通过持续阅读与练习,增强作为译者的综合能力,努力实现从“译字”到“译境”的跨越。
孙佳一:
日本文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不断吸收社会思潮和个人经验的产物。老师还带来了多本原书,并亲自朗读其中片段,配合当时的文学评论,使我们能够直接感受文字的魅力与近代文学的力量。同时,我也认识到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差异与互动,它们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丰富面貌。
文字:罗锐钦
校对:范文 徐圆
审核:肖志刚 李俄宪